巴曙松: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格林斯潘的美联储主席生涯?
本书作者:(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保罗﹒沃尔克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金融时报》前编辑)
本书译者: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陈剑(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张悦(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等
译者序
青史凭谁定是非
当年,林则徐在边城伊犁送别老友时,写下了“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的诗句,有几分悲壮,也有几分迷惑。确实,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件事,往往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评价可能就会有巨大的差异。我曾经参与过香港金融博物馆的中文文稿的统筹工作,切身体会到评价人和事的分寸把握之不易。
在实际金融市场运作中,如何评价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商业银行在评估资产质量时,要求要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起落的检验,这样才可以更为全面地看到不同经济环境下、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资产组合的完整表现。我们在评估一家基金经理是否优秀时,更强调的不仅仅是短期一两年耀眼的明星业绩,而是可以持续的在不同市场条件下依然相对平稳的寿星一样的表现。巴菲特在他五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保持了年化19%的收益率,在50多年的复利增长驱动下,伯克希尔哈萨韦的净资产上涨了1.8万倍。
如何评价格林斯潘,本身就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变化。回过头来看,离格林斯潘卸任已经十多年,格林斯潘在任时如日中天的声望、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对他的迁怒与指责,都曾经在先后出现过。现在,应当可以相对客观与冷静地把格林斯潘放到更宏大和长远的历史背景下来评价了。
2008年,金融风暴发端于美国,迅速席卷全球,彼时距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正式卸任美联储主席已有两年。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破裂的不仅仅是美国资产价格泡沫,还有格林斯潘在任内的种种金融神话。一时之间,似乎在美国又掀起了一场批判格林斯潘的潮流,大师还是谎言家,孰是孰非,一时间,格林斯潘成了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从1987年到2006年,格林斯潘一直担任美联储主席,任期横跨6届美国总统。在其声誉之巅,《财富》曾在1996年的美国大选前夕的一期封面上这样写道,“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可以了”。2000年,前参议院菲尔· 格拉姆(Phil Gramm)称赞格林斯潘为“我们有史以来最棒的央行行长”。更有甚者,“经济沙皇”和“美元总统”等赞誉也纷至沓来。
然而,剧烈的改变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格林斯潘所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被一些人视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监管不力,货币政策失当,一时间舆论批评十分激烈。《纽约时报》把格林斯潘称为“泡沫先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称格林斯潘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
格林斯潘有句名言:“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意思,那么,你们肯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本人也确如他的讲话般充满争议,市场对他的也有多样性的解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格林斯潘的美联储主席生涯呢? 2016年,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历时五年写作的传记《知者:格林斯潘传》问世,为格林斯潘绘制了一副生动的肖像画。马拉比从格林斯潘的童年时光开始落笔,讲述他对共和党政治的参与以及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光阴,直到金融危机后其个人名望的一度坍塌。同时,借助丰富翔实的资料,马拉比还原了格林斯潘的经济思想及其信仰的嬗变历程,再现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许多精彩场景,读者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过去四十多年美国的政策变迁。
艾伦·格林斯潘在1926年3月6日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母亲在零售店工作。4岁时,父母离异,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受母亲的爱好和当时音乐潮流的影响,他在少年时代着迷于爵士乐。但是很快,格林斯潘意识到自己在金融领域有更饱满的热情。他告别了乐队的伙伴,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在格林斯潘学习经济学之时,凯恩斯主义盛行,但他对凯恩斯为政府开出的经济处方毫无兴趣。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美国企业家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铁路、钢铁和汽车行业的巨头是美国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格林斯潘学生时代所崇拜的对象。格林斯潘相信,只有在无限增长的环境下,经济才能充分发挥潜力。当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艾茵·兰德(Ayn Rand)等自由主义者都举起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旗帜,格林斯潘毅然成为他们坚定的支持者。
在凯恩斯主义的众多反对者中,格林斯潘也显得与众不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凯恩斯主义思想的主流是 “芝加哥学派(the Chicago school)”的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倡导者。芝加哥学派尊重数据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理论于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之相比,格林斯潘似乎从来没有将自己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经济学派。格林斯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如同他的导师,格林斯潘十分重视统计学:他们强调的是经济理论应当源于独具慧眼的数据模型,并严格从属于经验性数据源头。
格林斯潘从数据研究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金融市场在商业周期的发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59年,格林斯潘发表了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股票价格与资本评估》 (Stockprice and Capital Evaluation),论述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股票价格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相比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格林斯潘赋予了金融更重大的意义。亚瑟·伯恩斯以及其他经济周期理论学者将股票市场视为对经济状况的一个很好的预警;但格林斯潘在他的文章里提出,股价“并不是对经济状况的预报,而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也渐渐开始明白,货币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政府支出或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通过上述机制,高股价会导致经济繁荣,而低股价会导致经济放缓。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后来也半开玩笑地表示过,诺贝尔委员会应该将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的一半奖金分给格林斯潘,以此来纪念他的这一观点。
五十年代初,格林斯潘通过第一任妻子结识了客观主义运动领袖艾茵·兰德,并开始了他们持久的友谊。在兰德的影响下,格林斯潘的经济思想在自由主义观念中找到了归属。1966年7月,格林斯潘在兰德的期刊《客观主义者》上发表题为《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极力反对通货膨胀并捍卫金本位制度。虽然当时的美国经济欣欣向荣,格林斯潘却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两年后,昔日的乐队伙伴伦纳德·格尔曼(Leonard Garment)邀请格林斯潘加入尼克松的竞选团队。格林斯潘把这称作是“计划之外的冒险”,并由此开始转身步入公共领域和政治生涯。尽管格林斯潘对1968年竞选的积极影响相当大,但在尼克松执政的六年里,尼克松总统远离了格林斯潘和他秉持的自由主义思想,甚至以更为激进的姿态实施了工资和价格管制,更没有在意格林斯潘关于通货膨胀的悲观警示和预言。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终于应验,尼克松的继任者杰拉尔德·福特(GeraldFord)任命格林斯潘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但从实际政策决策看,福特实际上也并不十分了解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同他的前任尼克松,福特也与格林斯潘背道而驰。
1981年,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影响的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当选为总统。同为自由市场的支持者,里根看起来似乎是格林斯潘的天然盟友。格林斯潘开始担任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主席,1987年8月,保罗·沃尔克辞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格林斯潘被里根任命为继任者,并开始了长达18年5个月20天的任期。
甫一上任,格林斯潘就遭遇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后3个小时内,狂跌508.32点,美国金融市场一时间风声鹤唳,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股市市值当时约5000多亿美元一下子灰飞烟灭。《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头公牛倒地而毙,手持利剑的斗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劲,怎么突然就死了呢?”经过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许是他一生中难忘的决定——命令联储在星期二交易开始前 50 分钟发表如下的简要声明:“作为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储遵从自己的责任,今天重申它时刻准备着发挥其清偿来源的作用和功能,以支撑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联储暂时放弃信借贷紧缩政策,倾其所能向银行系统“紧急输血”,以确保银行信誉,防止金融崩溃。在10月20日和21日短短两天内,市场恢复了在10月19日亏损中的57%。正如《福布斯》所描绘的那样,“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他高举起喇叭,告诉银行把钱借给华尔街,然后降低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
1989年至1992年,美国经济遭遇信用危机,格林斯潘果断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支持了美国的经济复苏;在1990年到1991年间,海湾战争造成石油价格猛涨,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格林斯潘不顾布什总统的反对,毅然实行收紧银根政策;1992年到1995年,面对正值增长状态良好的美国经济,格林斯潘7次提高储蓄利率,从1992年7月的3%的最低点调至1995年2月1日的5.25%的最高点,以图扼制美国的通货膨胀,增强经济后劲,被视为是为克林顿总统就任后维护了长达八年的美国景气周期; 1997年,亚洲陷入经济危机, 1998年危机扩散到拉美,深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果断地在10周内连续三次减息,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减息速度,及时的行动稳定了世界经济和全球股市。2001年,股市网络股泡沫破裂,恐怖分子袭击美国本土;格林斯潘又开始急速减息──短短一年间由 6.5%减至1.75%,帮助危机之中的小布什总统刺激经济。
纵观格林斯潘就任时期的美国和全球经济运行,在格林斯潘上任18年之间,美国只出现过两次轻微的经济衰退,却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还在克林顿时代一度创造出所谓“零通胀型”经济的奇迹。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平均失业率仅徘徊在5.5%。在市场看来,格林斯潘似乎总是独具慧眼,在阻击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两者之间优雅地走着钢丝。他在任期间,一度被视为是成功指挥着美国经济巨轮驶过了暗礁丛生的80年代,使美国在9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当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也试图在本书中以相对客观的态度看待笔下的格林斯潘。本书并无对格林斯潘连篇累牍的赞扬,更多的是对格林斯潘得失的总结和反思。他研究和梳理了格林斯潘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并对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部分决策做出了不少的批评。例如,在他看来,格林斯潘未能将注意力从通胀转向金融的脆弱性,是其作为美联储主席犯下的最重要的错误。马拉比认为,在设定利率时,央行应该考虑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而不仅仅是价格稳定。通过整理格林斯潘早期的写作、演讲以及格林斯潘在任时美联储的会议记录,马拉比认为格林斯潘长期以来对资产泡沫并非没有深入的见解。这证明了格林斯潘是一位知道金融稳定重要性的联储主席,但他却没有对他的所知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格林斯潘任期内的悲剧就是将自己对金融的担忧贯彻得还不够……格林斯潘性格特质的组合——一方面是睿智的诚实,另一方面却是不愿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定义了其担任公职期间的所作作为,也导致了金融危机悲剧的发生。”
马拉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格林斯潘的肖像画,这幅肖像画具体生动,又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在这幅肖像画中,年轻的格林斯潘和年长的格林斯潘似乎总有不同的选择。年轻的他认为美联储的成立是历史性的灾难,之后却成为美联储任期最长的掌舵者;年轻的他信奉金本位制,之后却成为了权衡性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倡导者;年轻的他相信自由市场,之后却又积极参与对破产机构和遭受危机国家的援助。正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言:“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很多想法,当时都会觉得无比正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之前的想法岂止是错误,简直是荒谬。”格林斯潘是一位“知者”——知道事实,知道如何去分析,并最终知道了央行必须要面对资产泡沫;他也是一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知者”,作为美联储主席,他也不得不狡黠地承认:“‘我们真的不知道’货币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马拉比曾任《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等记者和编辑,现为纽约外交关系协会的高级研究员。著有《富可敌国》(More Money than God)和《后种族隔离时代》(After Apartheid)等。
本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和组织,并由我和陈剑博士共同进行翻译的协调和统稿校订工作,张悦、路扬、岳淑媛、朱茜月、巴茜等参加了翻译并进行了四轮交叉校订与统校工作,梁炳培、刘璐、孙团结、丁昭、余淼、陈康洁、张小雨等亦对本书做出贡献。整个翻译出版工作历时近两年时间,我们力求以专业严谨的态度来进行这项工作。当然,即使再细致的工作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与不足,还望广大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吝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完善工作。
《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曾对此书评论道,“也许我们能从格林斯潘身上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了解导致货币及金融不稳定的力量何其强大。而即使教训如此惨痛,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在格林斯潘任内,我曾经到过美联储总部,美联储的工作人员当时说,格林斯潘不仅在美国广受关注,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知名度也出乎他们意料的大,格林斯潘一出现,受关注的程度似乎不亚于摇滚明星出场。观今宜鉴古,在中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又迅速变革的重要时期,谨以此译作与一度也十分关注格林斯潘的读者分享。
是为序。
巴曙松
2018年5月
内容简介
一段重现害羞少年逆袭为全球经济沙皇的个人传奇历程;一部诠释全球金融体系内在变迁逻辑和发展过程的宏大金融史;一场揭秘经济政策背后利益纠葛及风云故事的政治权谋剧;一本针对金融危机形成脉络与历史教训的反思录。
从棒球、音乐到经济学,出身于单身家庭的格林斯潘凭借极强的自律性,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牢牢把握住了自己,并迅速找到了人生的正确方向。依靠出众的数据挖据能力,格林斯潘不但在咨询行业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进而一头扎进了华盛顿的权力江湖中。从发现资产的财富效应到破解生产率之谜,从批评价格管制到叫板政府支持企业,对经济的深刻洞察力使格林斯潘被全美国公认为“无所不知的人“。打破利率限制,推动金融混业经营,为衍生品松绑,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和手段……格林斯潘逐渐由边缘区域步入权力的密集地带,并成为塑造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人物。一方面是自己信奉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念,另一方面则是政治上的利益角逐,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钢丝上,格林斯潘行走如飞。然而,在他将美国经济带入了光辉异常的黄金期的同时,他显然也为后来美国经济的大崩溃埋下了隐患。
先是被舆论推上神坛,然后又被视为恶魔,所有人对于格林斯潘的看法一直都带有浓浓的情感色彩,而对格林斯潘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不仅关乎他本人,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于金融危机和金融政策的认知。马拉比耗时5年,深入格林斯潘的成长过程,挖掘其个性成因,梳理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详细辨析了格林斯潘在做决策时所面临的限制性条件。这对于后来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编辑推荐
全球经济沙皇的个人传奇历程。金融时报·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富可敌国》作者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又一部扛鼎之作。中国知名金融学家巴曙松领衔翻译,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倾情作序。
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参考的宏大金融史,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世界银行前行长佐立克强烈推荐。
帮助商业人士理解和应对经济危机的反思录。搞懂经济周期的荣枯循环,理解经济政策制定背景和发挥作用的路径,理解大形势才能捕捉大机会。
向普通读者解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启蒙书。利率、通货膨胀率、抵押贷款利率、经济增长率……这些概念广泛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生活。
作者简介
(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保罗﹒沃尔克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金融时报》前编辑,曾两度获得美国新闻领域至尊荣誉普利策奖。其著作包括《富可敌国》(经典版)(More Money Than God),《世界银行家》(The World‘s Banker)等。
译者简介
巴曙松教授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研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等,译著有《大而不倒》《资本之王》《证券分析(原书第6版)》《炼金术士》《当音乐停止之后》《危机经济学》等。
陈剑博士
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本科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八级。长期从事银行监管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金融专业书籍翻译工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思考。
各方赞誉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为格林斯潘绘制了一幅生动的肖像画。借助丰富翔实的资料,他还原了格林斯潘的经济思想及其信仰的嬗变历程,再现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许多精彩场景,读者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过去40多年美国的政策变迁。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我出差途中,一气呵成读完了这本《格林斯潘传》,受益很多。我是欣赏格老的,他基于市场自由哲学和坚韧担当所采取的操作带给了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个超长期的金融稳定体系,也扩张了容纳科技创新和全球化的应对空间。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
格林斯潘是跨越美国经济发展50年的经济学家,他的声名一度等同于独立的央行行长。这本传记最重要的贡献是以格林斯潘的生涯为抓手,梳理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政客、银行家、学者和经济周期又是如何去塑造这些政策的。金融创新与资产泡沫;政府纾困与道德风险,经济史上有太多相互矛盾的棘手问题摆在宏观政策制定者的面前,动态应对过程中的成败经验与人事机枢,对处理当下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徐瑾(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伟人之伟大,多数是因为其时代伟大,而不仅是个体伟大,格林斯潘本身就是代表了现代金融监管者的道成肉身,尤其象征着金融所代表的繁荣与动荡,从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世界的形成。如果说格林斯潘为中央银行家设立了标准,那么本书同样为中央银行家的传记设立了新的标杆。
本·伯南克(美国经济学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
强烈推荐!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美联储的观察家们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政治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罗伯特·B·佐立克(世界银行前行长、美国前副国务卿)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有一种罕见的能力,他能将权势人物的故事,与对重要机构、重大政策挑战的洞见交织成文,叙述流畅,技艺高超。《格林斯潘传》是一部杰出传记,同时也是一本经济史、政治人物特写、货币政策的启蒙读本。
目 录
译者序 青史凭谁定是非
推荐序 金融让我们更安全吗
前 言 现代金融体系的第一现场
引 言 “他树立了一个标准”
第一部分 理论家
历史早已证明,货币扩张最终会引起通货膨胀,即使这种征兆会暂时性被工资及价格管制或其他特殊情况所压制。
——格林斯潘
01 征服者的感觉
02 非凯恩斯主义者
03 货币复兴
04 兰德的“送葬员”
05 反抗新边疆
第二部分 政治家
回归金本位制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特定的金融环境。然而,这种金融环境又是人们希望金本位制能够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恢复了金融稳定,那么通过金本位制的回归又能达到什么目标呢?
——格林斯潘
06 尼克松麾下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07 无为主义
08 “一个少数派”
09 在撒切尔与基辛格之间
10 房地产业的头等谜团
11 共和党的空想家
12 “我们真的需要美联储吗?”
13 共和党的“沃尔克”
14 不抽雪茄烟
第三部分 中央银行家
我们该如何界定哪些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呢?当然,按照对通货膨胀的基本测量标准,产品和服务的现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该如何处理期货价格?如何处理股票、房地产以及其他盈利资产这类对未来的声索权的价格?当非理性繁荣已经过度地抬高了资产价格时,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呢?
15 “格林斯潘是可有可无的”
16 浅黑色的星期一
17 岌岌可危的美联储主席
18 “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专家”
19 大师
20 艾伦与艾伦之间的对决
21 zipswitch主席
22 非理性繁荣
23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经济状态”
24 “艾伦叔叔会照顾我们的”
25 Alan.com
26 “一个超现实的社会”
27 低通胀
28 化为泡影
29 “我发现了一个缺陷”
结语 蒙眼溜冰者
长按扫描小程序码购买
延伸阅读
新书丨巴曙松《债券通——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新战略》预售证订
新书丨巴曙松教授等著《巴塞尔Ⅲ:金融监管的十年重构》预售征订
精选汇编丨《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巴曙松、杨倞等著
新书丨巴曙松等《存量房时代经纪人的职业化:全球模式与中国道路》
新书丨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香港交易所的离岸金融产品创新》
新书丨巴曙松《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香港交易所的创新产品巡礼》
文章来源:《格林斯潘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